飛行演進 | 1903~一戰二戰 | 50年代~60年代 | 70年代~80年代 | 90年代~現今 | 年表

 

F-4 Phantom 幽靈式 麥克道格拉斯

Boeing 747 波音廣體客機

開拓廣闊領域

        科學家們找到了協調飛機在高低速飛行之間矛盾的方法︰透過架構設計,保證飛機機翼後掠角可以變化。 1967 年 5 月 26 日 首次試飛的蘇聯米格 -23 型戰鬥機和後來研製的 SU-17 型戰鬥轟炸機等型飛機都採用了可變後掠機翼佈局。採用可變後掠機翼的飛機還有美國的 F-111 型戰鬥機和 F-14 型艦載戰鬥機等。

  越南和中東的局部戰爭空戰經驗證明,戰鬥機不僅要飛行速度快,而且要有良好的空中機動性。 20 世紀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末出現的高機動戰鬥機有美國的 F- 14 、 F-15 、 F-16 和 F/A-18 ,蘇聯 / 俄羅斯生產的米格 -29 、米格 -31 、蘇愷 -27 和蘇愷 -3 5 ,法國生產的 “ 幻象 ”2000 ,英德意聯合研製的 “ 颶風 ” 等型。為了改善機動性能,這些飛機採用了如邊條機翼、機動襟翼、翼身融合體和 CANARD 佈局等各種先進的氣動研究成果。與上代戰鬥機相比,這一代戰鬥機的爬升率提升約 1 倍,迴轉半徑縮小約一半,盤旋角速度增加 2~3 倍,起降滑行距離縮短約一半。

 

支援IE5.5以上版本瀏覽 建議解析度設定1024x768 pix
Copyright 淡江大學航太工程學系
網站設計:Chen